医学进展
2020年05月号
卷首语
医学与社会
医生日记

我国居民主要死因变迁(1990~2017)

作者:杜泽一

近日,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上,一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及评价研究所(IHME)合作完成的《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201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的论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一部分,这项研究跨越1990年~2017年,总共统计了我国34个省份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死亡率、伤残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填补了一直无法识别各地健康问题的空白。该研究根据寿命损失年数的多少,从282类致死原因中找出了2017年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分别是: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伤害、胃癌、阿尔兹海默症及其他痴呆症、新生儿疾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目前,导致中国人早亡的主要疾病基本都是非传染性的慢性病。然而,30年前的情况并非如此。

据统计,1990年时,中国主要的疾病负担是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疾病,分别位列死亡榜的前两位,而到了2017年,它们滑到了第25位和第6位。

同时,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中国人主要的死亡威胁;肺癌、肝癌则从以前的第14位和11位,跃升到了第4位和第7位。27年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死因,被研究人员形容为“戏剧性转变”。

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的攀升,主要与中国老龄化、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有关。例如缺血性心脏病,1990年时,每十万人中有49人因它死亡,而到了2017年,该数字达到了124。这种变化就来自于老龄化以及条件越来越好后人们的“三高”增多有关。

同样,脑卒中会成为中国人的头号杀手,也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报道:杜泽一)  

参考文献:Lancet 2019;394:1145-1158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