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种复杂的累及多系统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已确认,SLE患者存在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由此心血管并发症和病死率也增高。尽管由免疫调节异常和糖皮质激素应用所引起的传统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的增加被认为是介导SLE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但这还不能独立解释SLE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的增加。事实上,正如过去几年所报道的:SLE本身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风险因素。因此,SLE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增高被认为是传统风险因素、疾病相关因素,如药物和疾病活动度、炎症和免疫性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SLE患者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增加。在这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中,I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血清I型IFNs的水平,主要是IFNα,在SLE患者升高约50%,基因表达谱也显示,干扰素诱导基因(IFN-inducible gene,IFIG)转录表达上调。这种“干扰素信号”的出现与SLE的血清学和临床表现、疾病活动度和疾病严重性呈正相关。曾有报道称,IFNα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IFNα促使狼疮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凋亡和内皮功能障碍,导致异常的血管修复。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动脉壁富含胆固醇的泡沫细胞的累积造成的。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循环单核细胞通过内皮间隙进入内膜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后者通过A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A,SR-A)吞噬大量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形成泡沫细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的鲍春德教授及其同事开展研究探讨了IFNα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核心过程——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及泡沫细胞生成中的作用,并首次证实,IFNα可以上调人单核巨噬细胞SR-A的表达,促进脂质吞噬和巨噬源性泡沫细胞的生成。这一作用可能促进了SLE患者斑块的生成,是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研究人员用油红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α对脂质吞噬和泡沫细胞生成的影响,检测SRs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检测SLE患者(42人)和健康对照组(42人)外周血单核细胞SR-A和IFIGs的表达。
结果显示,IFNa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PI3K) 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上调SR-A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对ox-LDL的吞噬,造成泡沫细胞生成增加(15.3±2.5% vs 9.7±2.3%, P=0.02)。SLE患者SR-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23 vs 2.86,P<0.0001),并与IFIG表达呈正相关,表明SLE患者I型干扰素通路的活化与SR-A表达的增加呈正相关。(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供稿)
参考文献:《Arthritis & Rheumatism》2011;63:49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