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恐惧心理具有其物质基础,是基因调控的结果;β-arrestin-2,一种神经系统高表达的信号蛋白即是恐惧产生和记忆的物质基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神经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脑科学研究所马兰课题组最近的研究证实了上述论断,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了2009年12月11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研究人员发现β-arrestins蛋白家族β-arrestins-2在形成大脑恐怖记忆,以及杏仁核突触可塑性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对于进一步了解β-arrestins功能,以及大脑恐怖记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癫痫小发作时大脑皮质产生棘波放电(SWDs),同时伴随着皮质神经元放电模式由紧张性到T-型钙离子电流驱动的爆发式发放的变化。Eunji Cheong等韩国科学家证明,通过同时调节T-型和L-型钙离子电流,磷脂酶Cβ4(PLCβ4)途径可以调整皮质神经元的放电模式。他们以PLCβ4缺失的小鼠作为癫痫小发作的动物模型,发现皮质部分PLCβ4损坏和整个动物体内PLCβ4摧毁都会自发的产生脑皮质棘波放电(SWDs),并伴随行为功能阻止,对药物诱导的脑皮质棘波放电(SWDs)的易发性也增加。这些说明PLCβ4缺失是癫痫小发作产生的原因。
哈佛大学医学院StephenElledge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大规模的功能基因组扫描分析发现,存在120种参与抵抗A型甲流的蛋白因子。最重要发现是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FITM1、2、3对甲流H1N1病毒早期的复制过程有重要作用,IFITM3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当IFITM3产生被中断后,H1N1病毒复制增加5-10倍。增加IFITM3后,H1N1复制完全被抑制。这项研究证明通过广泛筛查法发现与病毒复制有关的细胞蛋白的优势,研究人员还发现IFITM对西尼罗河病毒和登革热病毒也有效,但并不能对抗所有病毒。
非综合征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 L/P)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遗传是引起该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欧洲新生儿唇腭裂发病率约为1‰~1.43‰,且有家族性发病的倾向。德国波恩大学的Elisabeth Mangold等人用全基因组相关方法发现了两个新的NSC L/P 易感位点:17q22 和 10q25.3。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研究这些候选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得出它们可能存在的突变型。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LoriBash等对4个社区15324位45岁~64岁的美国白人和黑人进行了16年的随访,主要评价指标为1987年~2004年通过有效的住院监护确定的除急性肾损伤外的终末期肾病发生率。经过中位时间为16年的随访,共241例出现终末期肾病。在对基线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校正后,男性、黑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吸烟、老年、体重指数高、血清甘油三酯浓度高等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均增加终末期肾病风险。
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988年1月到2005年11月间日本福冈市久山村844位死亡后接受尸检的居民进行研究,发现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研究者随机选取其中的126人并收集他们的疾病资料和尸检报告,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单位ml/min)将受试者分为4组,大于60组(肾小球滤过率大于60ml/min):36人,45~59组:36人,30~44组:36人,小于30组:18人。研究发现这4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率分别为36.8%、42.3%、54.2%和 58.9%,冠状动脉血管钙化率(4级以上)分别为:34.3%、41.7%、52.3%和52.8%。研究结果显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肾小球滤过率越低,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
美国学者Saucier等对比了53名肾结石合并慢性肾病(GFR<60ml/min/1.73m2)患者和106名无慢性肾病的肾结石患者,发现在前者中,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无慢性肾病者(OR=3.57、4.27)。结石合并慢性肾病者更容易发生复发性尿路感染(OR=5.81)且炎症性结石也更常见(OR=15.61)。服用别嘌呤醇也是结石患者进展为慢性肾病的风险因素(OR=10.38)。因此,除糖尿病、高血压外,复发性尿路感染、炎症性结石、别嘌呤醇的应用及肥胖等也是结石患者进展为慢性肾病的风险因素。此类患者应密切监测肾功能,积极控制血糖、血压、体重并戒烟。
Lp(a)脂蛋白水平的增加被确认为冠心病的一个风险因子。Lp(a)脂蛋白水平与患冠心病风险关系并不完全了解。近日,欧洲科学家确认了3个与冠心病有关的基因(6q26-27、9p21和1p13),在6q26-27中编码Lp(a)脂蛋白的LPA位点与患冠心病具有最强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对LPA基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证实,在这个基因区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患病风险产生强烈影响。拥有其中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患者冠心病风险会增加1.7倍;拥有另一个则会增加了1.92倍;同时拥有这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甚至会增加2.57倍。科学家们还阐明了脂蛋白(a)浓度高与冠心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证实了高Lp(a)浓度与冠心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Brown等分析了与FSGS易感性有关的常染色体显性的基因位点-染色体蛋白14q。通过对该区域的多个基因排序后,研究者共发现了甲精基因INF2(formin gene,一个甲精家族的成员,该基因负责编码肌动蛋白调节的相关蛋白)的九个独立的非保守的错义变异。这些基因变异均在INF2基因的透明抑制区域,会明显改变肾脏足细胞内的肌动蛋白内的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引起肌动蛋白的异常聚合,最终导致FSGS。
北大医院的专家对中国病人体内FCGR基因(FCγ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包括48个确诊为患该疾病的病人和来自同一区域和民族的225个健康志愿者组成。通过荧光定量基因分型检测和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法,分析病人和对照组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和单体型。结果显示FCGR2A、FCGR3A和FCGR3B与该疾病没有相关性。患者组的FCGR2B232T等位基因频率和I232T基因型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中国人群中FCGR28(I232T)基因多态性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疾病具有相关性。
经过17年的调查研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Tim White及其他合作者现在终于可以详细描述我们目前所找到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骨骼了。这具相当完整的440万年前的女性骨骼化石发现于埃塞俄比亚,命名为Ardipithecusramidus(即Ardi)。Ardi可以像现代人类一样直立行走,而不是像黑猩猩一样用手臂行走。然而,她还保留有原始的大脚趾,使她可以像类人猿那样抓紧树干。 对这具遗骸的分析发现,人类并不是从古黑猩猩进化而来,与我们原来所认为的截然相反。早期原始人和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后来类人猿灭绝了,早期原始人进化为现代人类,人类便是沿着这条独立的世系进化而来。
美国科学家的最新一项研究发现,肿瘤患者血循环中的播散性肿瘤细胞能够重新种植到原来的肿瘤组织,这一过程被称之为\"tumor self-seeding\"。种植的肿瘤细胞能够促进原位肿瘤的生长、新生血管生成和基质形成。肿瘤的这种原位种植可以用来解释肿瘤生长、消退、新生血管分布和预后之间的关系,以及肿瘤完全切除后原位复发的原因。研究人员称这一发现有助于新的靶向性癌症治疗方法的开发。
一项日本的研究显示,沙利度胺可以改善早发性结节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结果。日本冈山大学医学院的Kozo Yasui等对两例早发性结节病患者(1例16岁,1例8岁)进行了沙利度胺治疗,初始剂量为2毫克/公斤体重/天。结果显示,两名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得到显着改善,发热减轻,视神经乳头炎也减轻。此外,经过沙利度胺治疗后单核细胞转化为多核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沙利度胺的疗效可能与抑制IKK并进一步下调核因子kB信号通路有关。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Keller等对心血管健康研究(CHS)的数据分析显示: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肾脏疾病进展与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关,而与炎症标记物水平及凝血生物标记物无关。 该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65岁老年人4128例,其中慢性肾病患者803例。随访7年,1059例(26%)肾功能急剧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肾功能急剧下降有关,血清白蛋白基线水平每下降一个标准差,肾功能下降14%(P< 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的肾病和非肾病患者肾功能急剧下降的风险分别增加14%和21%。肾功能下降与C-反应蛋白、IL-6、细胞间粘附分子-1 、白血细胞计数及凝血指标无关。提示对于老年人,炎症不能预测肾脏疾病的进展,血清白蛋白水平却能反映疾病预后情况。
乔治梅森大学医疗中心的PatrickMcknight博士开展随机干预试验,从社区居民中招募273位确诊膝骨关节炎中年患者,随机分配至力量训练组、自我管理组(通过授课和电话随访培养患者自我管理疾病技能)、力量训练联合自我管理组。试验持续24个月,201位受试者完成试验, 3组患者躯体功能与试验前相比均有显著增长:腿部推蹬力量(d= 0.85),活动范围(d=1.00),工作能力(d=0.60),平衡能力(d=0.59),爬楼梯能力(d= 0.59);3组受试者均报告疼痛 (d= 0.51)和躯体残疾程度(d= 0.55) 降低,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研究者认为力量训练、自我管理这2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对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有效,值得在患者中推广。
在大多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的水平低于常规检测法的测定范围。Omland等采用高敏检测法,测定3679例患有稳定性冠心病且左心室功能基本正常病人血浆标本中的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3593例病人(97.7%)的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等于或大于检测下限(0.001 μg/L) ,407例病人(11.1%)的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等于或大于表面上健康者中该浓度的第99百分位数(0.0133 μg/L)。经校正其他独立的预后指标后,在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远低于常规检测法的检出下限,以及低于健康人群检测值的第99百分位数的情况下,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与心血管原因死亡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相关,但与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
丹麦研究人员对3种生物制剂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和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进行比较,共2326人(平均年龄57岁)参与研究,研究人员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阿达木单抗组(675人)、依那西普组(517人)、英夫利昔单抗组(1134人),除了接受生物制剂治疗外,76.4%受试者合用甲氨蝶呤(平均16 mg/周),45.4%合用激素(7.5mg/天)。治疗6个月时,3组达到ACR70(关节疼痛肿胀数量减少70%)的人数分别为:19%、17%和11%;DAS28(28处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缓解率分别为26%、21%和17%;CDAI(临床疾病活动指数)缓解率分别为:15%、10%和8%。研究显示阿达木单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效果最好,其次为依那西普和英夫利昔单抗。
本着将癌症筛查益处最大化、弊端最小化原则,各国不断完善相关筛查指南。2009年11月20日,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宣布宫颈癌筛查新指南:宫颈癌初始筛查时间推迟至21岁,每隔1年筛查1次,无需每年筛查;宫颈癌筛查时间间隔,21岁~29岁女性,每2年进行1次宫颈癌筛查。30岁或30岁以上女性,连续3次筛查结果正常,没有2级或3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HIV、免疫功能低下或己烯雌酚宫内暴露史,则可每3年筛查1次。对于65~70岁的女性,3次或者3次以上细胞学检查正常且10年内没有患病则不必进行宫颈癌筛查。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Matthew Piper等研究了果蝇生殖能力与食物供应的关系后发现,控制卡路里摄入会使雌性果蝇停止产卵,在食物中分别加入维生素、矿物质不能使其恢复产卵;加入氨基酸可使果蝇恢复产卵能力,但寿命同时也缩短了,而加入甲硫氨酸可使其在恢复产卵的同时保持正常的寿命。研究者表示,在没有饮食限制时,通过调整饮食中氨基酸的比例可以同时实现长寿命和高生殖能力,但能够帮助人类延长寿命的氨基酸组合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UAB)的Krishna Murthy,被发现使用伪造的数据构建12种蛋白结构。过去10年间在《自然》《细胞》等知名期刊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这些错误的蛋白结构也被收录进著名的\"蛋白质数据库\"(PDB)中。这次欺骗事件是蛋白晶体学界最大的一次欺骗事件。UAB的调查认为Murthy提出的蛋白质结构违背了基本的物理和化学规律,事实上它们不可能存在。UAB已要求撤销相关论文,并将这些蛋白质结构从数据库中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