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美国黑人都存在维生素D缺乏,然而他们体内的低浓度25-羟维生素D并没有像白人一样提示骨折风险增高。关于这种25-羟维生素D的浓度差异有一个解释,说是不同人种体内游离的和可生物利用的25-羟维生素D浓度不同。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医学系的Camille E. Powe等人调查了2085名社区居民,发现黑人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浓度要比白人低。因此,这两个人种体内可生物利用的维生素D浓度是相似的,证明了黑人体内含有的可生物利用的维生素D并不少。
编码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基因的两种多态性产生了三种主要的单倍型Gc1s、Gc1f、Gc2,黑人中的Gc1f单倍型比白人多。Powe等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的各基因型对应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平均浓度与用多克隆免疫浊度测定法得到的结果不同。在Powe等人的方法中,一种单克隆抗体会识别一种蛋白质多肽区域附近的表位,对不同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单倍型有不同的亲和力,有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相比之下, 采用多克隆抗体就可以与许多单倍型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相互作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Andrew N•Hoofnagle等人开发了一种新的定量检测方法,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该方法可以把血浆蛋白酶解为可以分别定量检测的多肽。所有维生素D结合蛋白亚型共有的多肽都可以算成该蛋白的浓度,用人类血清校准,变异系数低于12%。
为检验这一方法的优劣,研究者找了187名基因型明确的社区居民,用该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测定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浓度。结果显示,按照基因型分层时,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与多克隆免疫浊度测定法的结果类似,而单克隆免疫法的结果却差异很大。而且,在Gc1f单倍型的受试者中,单克隆法测出来的浓度更低。(作者:黄银华)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373:1480-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