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时光虽然短暂,但一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不论身在何处,我还会竭尽全力帮助阿拉尔医院,支持兵团建设,发挥所学所能回馈新疆人民。愿我种下的这片“胡杨林”能为南疆的孩子们遮挡风沙,助力儿童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
2019年12月底,我有幸被院党委选派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20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前往祖国的南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和医疗援助工作。说实话,我从没到过新疆,对新疆最初印象来自我的姨母和姨夫。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曾在兵团援建十年,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沙土饭,喝的是涝坝水,回趟家要辗转十几天。没想到,多年后我也来到了这片土地。
初到阿拉尔,第一感觉是震撼,这里早已不是当年姨母描述中的模样,我为几代兵团人能在沙漠中建起这样一座美丽的绿洲城市感到由衷地赞叹。在一师阿拉尔医院,我受到了热烈欢迎。望着他们真挚的目光,我心里沉甸甸的。我暗下决心,向扎根边疆的兵团人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当地的孩子们实实在在地做点事。
在儿科门诊呆了几天,我吃惊地发现,如今只在书本上才见过的佝偻病,这里怎么还那么多?小到几个月的婴儿,大到5、6岁的孩子,大多数都有方颅、鸡胸或漏斗胸。当我和一个维吾尔族的佝偻病孩子妈妈说到要补充维生素D时,她说:“我家的‘巴郎子’皮实得很,这次是看肺炎的,不需要专门吃补D的药。”在和当地儿科医生的交流中我得知,这里没有专门的儿童保健科,更没有人做专门的儿保工作,只要不是大病就不会来医院。当我看着孩子的大脑袋和血常规贫血的化验单时,感到的不仅仅是痛心,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推行正确儿童保健理念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说干就干!我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项目,促成“儿童健康促进项目”在该地区落地。网络科普推送、公益讲座、义诊、巡诊……一年间,我跨越疆内几千公里,带领医疗队深入团场、乡镇,走村串户进行义诊及巡诊活动,把科普宣教的舞台搬到社区,搬到幼儿园。通过我的努力,大家的健康素养都有所提高了。项目还被推荐参加兵团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获得银奖,拿着奖牌,我感受到了更大的责任。
不久之后,另一个患者再次触动了我。那是一个上午,正在病房查房的我接到了急诊会诊电话,“邓老师,您快来!这里有个三岁的孩子出了车祸!”当我和儿科主任一起赶到,看到的景象惨不忍睹。农用三轮车轮从孩子的头部碾压过去,颅骨骨折,颅内出血,孩子已经昏迷,没有自主呼吸。这里没有儿外科,更别提专业的儿童神经外科医生,我急忙远程连线了我的派出单位,北京儿童医院的神外专家,看完CT片后他建议尽快手术清创止血,或许有一线生机。家长同意手术,可神外的医生从没有给这么小孩子做过手术,只好让我一起上台支持。没有专门的儿童麻醉医生,孩子的心率像过山车一样飙到了300次,血压却快速往下掉,我意识到是血量不足和失血过多的原因,赶紧指导麻醉师快速输血补液扩容,并泵入升压药,万幸的是孩子生命体征终于平稳了。历时2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出血部位,并进行了清创缝合,孩子得救了!心有余悸的我意识到,作为博士团成员,作为挂职副院长,我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救治几个患者这么简单。
我下决心狠抓学科建设,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当地规划危重儿童救治中心建设和儿科亚专科建设。组织开展儿科住院医师基本技能规范化培训项目,从日常的临床查房,查体培训等抓起,结合多学科疑难病讨论,针对死亡病例进行扩大的多学科死亡病例讨论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按亚专科方向培养人才梯队,建立传、帮、带工作室。并借助互联网对整个兵团系统儿科医生进行线上培训。这一年,共举办线上线下培训39次,受众十几万人次,在儿科新技术新项目6项,牵头带领阿拉尔医院儿科申报并获批总经费47万的兵团重点财政计划项目一项,实现了该院省部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为该院创建三甲医院助一臂之力。
一年多来通过我的努力工作,实现了自己促进儿童保健和学科建设的小目标,也得到了当地的肯定,兵团媒体采访了我,“学习强国”平台刊登了我的事迹,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我后方院领导和同事的鼎立支持。援疆时光虽然短暂,但一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不论身在何处,我还会竭尽全力帮助阿拉尔医院,支持兵团建设,发挥所学所能回馈新疆人民。愿我种下的这片“胡杨林”能为南疆的孩子们遮挡风沙,助力儿童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
(作者:邓江红 北京儿童医院风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卢曦 北京儿童宣传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