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7年06月号
医学进展
HIV/AIDS 特别报道

克罗恩病的预后和易感性由不同基因决定

作者:马驰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医学院的James C Lee等研究人员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克罗恩病易感位点与该疾病的预后无关,预后相关的基因位点与该病的易感位点无关。

尽管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在免疫介导的疾病中获得了成功,但是除了基因在疾病易感性方面的作用之外,基因在疾病其他方面的作用还知之甚少,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疾病预后。克罗恩病属于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不同的患者预后因人而异,造成预后不同的原因至今不明。家族性研究表明,造成这种预后不同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但是鲜有证据能证明预后与易感性位点之间的相关性(有人假设,疾病发生和预后具有共同的遗传结构,但未能证明)。为了更好的研究基因对克罗恩病预后的作用,研究人员在两个克罗恩病患者队列中进行了病例内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并对结果进行了荟萃分析。
第一个队列包含1058名患者,其中669名患者预后好,389名患者预后差;第二个队列包含1676名患者,其中1093名患者预后好,583名患者预后差。研究人员分别对两个队列的700万和75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人员确认了4个基因位点,这些位点位于FOXO3基因、XACT基因、IGFBP1上游区域及主要组织相容性(major histocompatibility,MHC)区域。这4个预后相关的位点均与克罗恩病易感性无关,而所有170个疾病易感性位点的聚集效应与疾病的预后无关。这些数据表明,在克罗恩病中,易感性位点对疾病的预后并不起作用。因此,基因对预后的作用是独立于基因对疾病易感性的作用,这一预后生物学或可为克罗恩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机会。(作者:马驰)
参考文献:Nature Genetics 2017;49:262-268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