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5年12月号
医学进展

镰贫关注微粒体

作者:包丽霞

镰状细胞贫血造成的 血栓主要与血红蛋白毒性有关。其作用机理是使三价铁血红素还原为氯化血红素。氯化血红素的释放使活化的疏水性的卟啉转移到细胞膜或血浆蛋白上。正常情况 下,高亲和性的血浆亚铁血红素结合蛋白能阻止亚铁血红素介导的毒性反应,但是在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中,该蛋白几乎被耗尽。亚铁血红素的疏水性使其最终转运 到一些细胞上,选择性地结合受体、转录因子和酶,积极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改变细胞活化状态、基因转录和新陈代谢。

在小鼠模型 中,血红蛋白和亚铁血红素会诱导血流瘀滞、血管损伤。该过程通过TLR-4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实现,致使氧化产物增加,核转录因子NF-kB活化,粘附因 子和组织因子表达,但效应可被TLR-4抑制剂、粘附因子阻断剂、血红素结合蛋白和抗氧化剂抵消。然而,血浆中是否真的存在游离的亚铁血红素可以和血管内 皮相互作用引起血流瘀滞呢?

Camus等 研究人员发现由镰状红细胞演化而来的微粒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转运亚铁血红素的介质。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在病情稳定时,表达磷酯酰丝氨酸的微粒体的数量是健康 人的3倍~10倍;发生血管堵塞危象时,微粒体数量是健康人的3倍。微粒体可携带高达10 uM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来源的微粒体在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制中非常重要,由此产生的基因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或许可以消除溶血或血管堵塞的问 题。(作者:包丽霞)

参考文献:Blood 2015;127:3677-3678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