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对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疼痛病因学的研究表明,外周和中枢敏化的神经生理机制是OA疼痛的重要原因。致敏是一种伤害性超敏状态,与伤害性刺激(痛觉过敏)和非伤害性刺激的兴奋阈值降低或伤害性高反应性有关(异常性疼痛)。中枢敏化是指脊髓和大脑中神经信号增强,可表现为广泛性的痛觉过敏和异位疼痛。在慢性OA疼痛患者中,持续的关节组织损伤和炎症被认为是引起外周敏化的机制,从而导致中枢敏化。
目前尚未在手部OA患者中开展研究,因此,并不清楚外周和中枢致敏与患者自述手痛的关系。挪威奥斯陆大学研究人员Pernille Steen Pettersen等人对手部OA患者接受手部(疼痛和非疼痛的手指关节)和远端(手腕、斜方肌和胫骨前肌)压力痛阈(pressure pain thresholds,PPTs)定量感觉测试,以及时间总和(temporal summation,TS)进行测试,这些都是中枢敏化的表现。研究人员使用数值评定量表(the 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范围0~10)和澳大利亚/加拿大骨关节炎手指数(the Australian/Canadian Osteoarthritis Hand Index,AUSCAN)疼痛分量表(范围0-20)检查PPT三分位数和TS与手部疼痛的横断面关联。根据人口统计学、社会心理因素和影像学严重程度校正线性回归模型。
研究纳入282名参与者(88%为女性),平均年龄61岁(四分位数区间[IQR]57-66)。与PPT最高的患者相比,在手指关节和最偏远位置PPT最低的参与者报告的NRS疼痛值更高,校正β值在0.6到0.9之间。118名有TS的受试者(42%)的平均值±SD-NRS疼痛值高于无TS的受试者(4.1±2.4 vs 3.1±1.7;校正β=0.6)。PPTs和TS的存在均与AUSCAN疼痛无显著相关性。
研究表明,中枢敏化在手部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很常见,同时较高的敏感性与自我报告的手部疼痛多之间存在关联。未来可进一步研究敏化相关疼痛表型,将其作为预后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治疗结果的潜在预测因子。(编译:朱浪静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参考文献:Arthritis & Rheumatology 2019;71:1070-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