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医学部的Tarek C Salman-Monte等人的一项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显示,在新确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通过绿蝇短膜虫免疫荧光法(Crithidia luciliae immunofluorescence test,CLIF)检测抗双链DNA(anti-dsDNA)抗体阳性可提示疾病活动度增加,临床上诊断SLE时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病情更严重的患者。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患者体内存在多种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对疾病的诊断和随访都很重要。最常用的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CLIF。CLIF是一种半定量方法,特异性相当高,但敏感性很低,更适合作为初筛时的确认检查。
为了评估用CLIF检测出的anti-dsDNA抗体阳性是否能提示预后,研究人员纳入在1990年至2011年诊断为SLE的104名患者,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和改良SLEDAI(modified SLEDAI,M-SLEDAI)来评估疾病活动度。
用ELISA和CLIF分别对患者的anti-dsDNA进行检测,结果记为阴性、弱阳性、中等阳性和强阳性四种。根据CLIF检测anti-dsDNA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为诊断时阳性,第二组为随访时阳性,第三组为始终阴性。
比较各组的抗体滴度、生化指标和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显示,第一组用ELISA法检测出的anti-dsDNA抗体和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滴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第一组的骨骼肌肉受累、淋巴细胞减少和低补体的情况更多。
最近几年临床上越来越重视达标治疗,治疗的目标不再只是保住患者性命,还要避免伤残、提高生活质量。在诊断之初若有检查手段发现预后可能更差的患者,有助于早期开始强化治疗,严格随访,改善预后。用CLIF早期筛查anti-dsDNA抗体阳性的SLE患者不失为未雨绸缪的一种良策。(作者:马驰)
参考文献:Lupus 2015;24:119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