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印度比哈尔邦的饮用水受到严重的砷污染,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尼泊尔等地。近几年,研究人员注意到,比哈尔邦广大地区的居民对治疗内脏利什曼病的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南亚次大陆也就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饮用水铅含量超标和利什曼原虫获得耐药同时存在的地区。
目
前已知共有4种药物(锑制剂、两性霉素B、米替福新和巴龙霉素)能够杀死患者脾脏、肝脏和骨髓细胞中繁殖的利什曼原虫。在前期的研究中,人们怀疑低剂量的
铅可能与利什曼原虫感染存在一定联系,长期暴露在饮用水的砷污染中可能促进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人对含有锑的药物的交叉耐性。日前,来自英国邓迪大学生命科
学院的Meghan R. Perry等通过研究验证了这一假说。研究人员让小鼠接触含有环境相关浓度(10或100
ppm)的砷的饮用水,并使得小鼠器官组织的砷浓度以一定比例达到之前接触砷的人类肝脏活检浓度的水平。研究人员随后用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感染这些小鼠,同时让这些小鼠暴露在环境浓度的砷元素中,在1到2个月之后提取了这些寄生虫,然后把得到的寄生虫通过后来的接触砷的小
鼠组传下去,一共进行了5个月时间。在研究的初始阶段,药物对于小鼠体内的寄生虫有良好的效果。然而,经历5个月的传染之后,即便是高达500微克每毫升
的药物也无法清除利什曼原虫,远远高于对照组的38.5微克每毫升。对最后一个小鼠组的实验表明,这些利什曼原虫出现了对锑药物葡萄糖酸锑的完全而稳定的
耐药性。在随后的4个月中,虽然小鼠免于砷暴露,但其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仍然对治疗药物反应不佳。该研究称,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锑制剂在比哈尔没有广泛应
用,但利什曼原虫却依然产生对该药的耐药性。(作者:李秋实)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3;110:19932-1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