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开春以来的第一场雨,来势凶猛。
窗外雷声滚滚,雨声哗哗。眼看快到下班时间了,大雨还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晚夜班交接快到点了,急诊科里快要下班的医生看着窗外的大雨,内心难免有些焦虑。
这时,“12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让急救站人员做好紧急接诊的电话:马上要有一个酒精中毒者来院急救,值班人员做好应急接诊。
说话间,一辆黑色小汽车戛然停在急诊室外面。急救队员拉起担架车冲向急诊大厅外的瓢泼大雨中,有人从车里拖出一个昏迷不醒的中年男子,担架车拉向急诊抢救室。
初步判断:酒精中毒者意识丧失、面色紫绀、昏迷不醒、呼吸心跳停止。
急救队员立即
展开紧急施救。护士眼疾手快,一把抓起呼吸囊人工辅助呼吸;护士长拿起剪刀,剪开男人身上一层又一层的衣物;赵医生双手交叉,肘部绷直,一下又一下地用力
胸外心脏按压;王医生在护士的辅助下,拿起喉镜气管插管;有护士忙着紧急建立静脉通道、连接多功能监护仪……
不间断的心肺
复苏。在心肺复苏期间,气管插管时,可见患者的舌后坠完全阻塞气道,打开气道,显出窄小的气道空间,进而口鼻咽间涌出大量的胃内容物和液体,头偏向一侧,
清除口鼻污物,快用吸引器连接吸痰管抽吸,吸痰管口径太细,很快堵塞。去掉吸痰管,直接用吸引器粗大的管道抽吸,还是不能除尽。不断涌出的胃内容物和浓稠
液体使喉镜下视野尽被污物遮盖,这是怎样的一种急救危机。
气管插管总算插入,随着急救队员们的胸外按压,透明的插管内还有误吸的胃内容物,气管插管内不断抽吸。呼吸机连接应用,呼吸机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急救队员使出浑身解数,终究还是无法挽回窒息已久的生命。
气管插管时,医生发现患者有严重的舌后坠,完全堵塞了气道,这说明酒精中毒昏迷患者在入院前就已发生典型窒息,不知已发生了多长时间。昏迷患者气道阻塞是导致窒息的重要原因,如不及时解除,数分钟内即可致死亡。
在抢救室里,紧接着发生的胃内容物反流又加重了患者呼吸道的阻塞,这些都可造成患者呼吸道的部分或完全阻塞。开放气道是及时抢救的关键,对待这类急危重患者要争分夺秒地施救,因为窒息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让人丧命。
一个中年男人死于酒精中毒后的窒息,真的很意外很可惜。一群黑衣男子,像是逝者的亲属和朋友,面色沉痛,聚在急诊大厅一旁窃窃私语。医生办公室外面,有一排蓝色的候诊椅,逝者的妻子坐在蓝色的导诊椅上,仰面悲痛欲绝。
突发的意外,沉痛的结局,有谁能在短时间内面对现实?即使已经超过了常规的抢救时间,家属和亲友还是无法接受现实,他们一再要求抢救,继续抢救。主任在抢救室外苦口婆心地告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随着心电图纸上拉出的最后一道直线,这次紧急抢救终以失败告终。
酒精中毒者饱
食后醉倒,胃内潴留大量的内容物,极易引发呕吐,更易导致误吸和窒息。患者午餐进食了大蒜等刺激性食物,气管插管时,操作者即便戴着口罩,近距离的操作还
是难敌这重口味的袭击,两个平时业务熟练的操作者都被熏得恶心欲呕,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插管操作的顺利进行。大蒜味还一度误导了急救队员,他们误以为患者
还合并有有机磷农药中毒,为他急查了血清胆碱酯酶,以排除农药中毒的可能。
抢救急危重患者心肺复苏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抢救流程——畅通气道,清除患者口鼻咽污物。这一条说起来容易,在临床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尤其是遇到这种胃内容物大量反流的患者。
抢救虽然结束了,但善后工作还没有完全终结。护士在忙着整理抢救室,做终末消毒;护士长在整理抢救药物,督促医生开单补药,建立病历;参与施救人员还要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抢救记录,书写抢救病历。
通过这次急
救,我们发现急诊科抢救室里电动吸引器配备的吸痰管常规装备并不完全适用,我们的急诊室装备要创新,要改变。不仅要配备供大多数内科病人使用的口径较细的
一次性吸痰管,还要配备手术室常规使用的粗大的吸引器连接套管和吸引接头,吸孔多,管径粗,只有迅速把堵塞呼吸道的异物清除掉,才能为急危重患者的急救赢
得时间。
急诊科抢救室经过终末消毒,很快就恢复了应急备用状态。19:30分左右,大家终于忙碌完毕,护士长和同事们才顾得上洗手、换衣服回家。这时,雷阵雨下得小些了,大家赶紧加快步伐回家。
第二天早八点交接班后,大家把抢救病历资料交给护士长。她准备再把把关,整理一下病历排序,交给主任审核、签字,然后就要上交到医院档案室保存了。抢救室抢救车上的急救药品和耗材,护士长也要再查看一遍,是否已经及时添补到位,以免误了下一次急救。
救护车又接受“120”任务去了,去建业市场办公楼接一位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救护车还未到达医院,车载通讯系统就打来电话,提前通知留守人员准备抢救室。
接回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位某,男,23岁,以“意识丧失具体时间不详”为代主诉,家人疾呼“120”,查体面色苍白、口唇樱桃红,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口鼻无分泌物,无颈动脉搏动,四肢冰凉、双下肢冰凉僵硬,各种反射消失。
到达现场时,
大家看到中毒者靠在馆内里侧的墙壁,左腿已经僵硬,出事现场空气质量堪忧。这是建业市场内的一家水族馆,水族馆内由于昨夜大雨停电,使用了自备的发动机制
氧,柴油发电机工作时不仅耗氧,更有一氧化碳等毒气产生,加之馆内的锅炉产生的废气,下雨气温下降,馆内密封较严,种种因素导致一氧化碳气体中毒事件发
生。
一氧化碳是含
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的刺激性气体。吸入过量一氧化碳即可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又称为煤气中毒,这是我国北方气体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之
一。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属于窒息性气体,能造成组织缺氧的有害气体,这些化学性窒息性气体经人体吸收后,与血红蛋白或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影响氧在组织细
胞内的传递、代谢,导致细胞缺氧,这种窒息称为“内窒息”。
急救人员立即将患者撤离出中毒环境,转移至空气清新处,现场心肺复苏。连接高流量吸氧,转运到救护车上不间断地复苏,飞速转运到医院。8:17分,患者进入抢救室继续抢救。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行气管内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各种常规抢救措施都用上。
都是大雨惹的祸,停电后,水族馆里需要氧气、温度,为维持这些,密闭的空间、有限的氧气生生夺走了一条年轻的生命。
像做梦一样,一夜醒来,一条年轻的生命就飘然而逝。突发的变故,残酷的现实,让你的至亲如何面对?抬走位某的时候,他的母亲还不知道儿子已离世,只知道儿子还在急诊室里抢救……
世间事,有时也是机缘巧合。不足24小时的时间里,急救人员亲眼见证了意外伤害的杀伤力。这些突发的意外事件,直接导致健康的青壮年死于非命,这对患者家属和亲友是意想不到的灾难。这种打击太出乎意外、残酷无情,所有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包括我们医护人员,也念念不忘。
初春的一个上午,9:43分,“120”出车指令下达,呼救现场:市委东边中级人民法院,晕倒待查。
又是“晕倒待查”,接到这样的出车指令,一般情况下,急救队员们都不会有什么心理压力,因为在这些特殊场合的晕倒患者,大多是由上访或是告状者组成的“患者”群体,他们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无可奈何之下会情绪失控而晕倒。这种“120”急救出车任务,伤患的病情大多较轻。
果不其然,到达法院内,只见一个50多岁的女性躺倒在法院大楼门厅下冰冷的水泥地上,嘴角上下唇之间含了一大口白色的唾沫,四肢无抽搐,围观者不少,“去医院吗?”
急救医生上前检查,翻开她紧闭不配合的眼皮,瞳孔正常,对光反射灵敏,拍拍她的肩头。女人躺倒在那里,一声不吭,还在继续她的癫痫“模仿秀”。
“不吭声,那就带你上医院了。”有经验的王医生如此说道。
双眼紧闭的女人赶紧摇摇头,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晕倒”,很少有人会上医院折腾,因为上医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是,冒着初春的料峭之寒躺在冰冷的地上,也很让人可怜和同情。
他们现在演绎的“苦肉计”,无非是做一个“犯病”的姿势,想做给有关人员看,以便引起他们的重视。这时,一个工作人员模样的男人过来了,对着躺在地上的女人说:“这事,你得找我,你找他们有啥用?给你解决不了问题。”
急救队员见惯了这种情景,虽然感到有些可悲,也见惯了无奈,只好空车而返。
这是“120”急救站通常情况下的一种“晕倒待查”。
晕倒待查,大多数情况下,晕倒的患者就像表面上大家看到的那样“晕倒”了,病情较轻、很轻,或者根本就没病。
但也有不一样
的时候。一次,我们的急救队员就在进入法院大楼的斜坡上,为一个晕倒的急危重患者就地实施了现场心肺复苏。那是一个50多岁晕倒在地的法院保安,突发心源
性猝死,这种晕倒是最可怕而致命的。以“晕倒”为表象的突发猝死,往往令人措手不及,无论对患方还是医护人员。
晕倒者还有一个高发地——网吧,我们的急救队员在网吧里接过一个又一个有网瘾的年轻人,网吧里的晕倒者留给大家的初步印象并不佳。
此间的晕倒
者,常常是一些控制不住自己的年轻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甚至废寝忘食,直至筋疲力尽而晕厥、晕倒。他们有一些共同特点:年轻,大多睡眠或饮食不足,病
情当然也不重。其实,这句话说得还是有些“满”了。还是那句老话,每一次的出车,急救队员将要面对的救治场景都是一个未知数。
那天一大早,急诊科交班刚结束,8:35分,“120”出车指令单像以往一样,毫无征兆地下达。现场地点:雪松路万豪酒店龙腾网吧,初步判断:晕倒待查,内科。
看到雪松路北的龙腾网吧了。掂起急救箱、担架走进光线较为暗淡的网吧,通道两边课桌般整齐摆放着桌椅和电脑,通过中间窄窄的通道,急救队员看到了一个趴在电脑桌前的女人。
黑色的上衣,
凌乱的短发,嘴唇苍白,面色有些发紫。晕倒者怎么是一个上了年龄的大妈?网吧里还有“骨灰级”的玩家?石医生上前行初步检查,网吧负责人一边回答急救队员
的问话,一边递过此人的身份证。说是这个女人在网吧里上了一夜网,刚才去上卫生间时,晕倒在了卫生间里,被人扶到桌前坐下来,随即呼叫“120”。
患者情况不
好,意识丧失,四肢冰冷、口唇苍白,呼吸微弱,叹息样呼吸。解开领口,立即心肺复苏,迅速转运到医院院内急救。急救队员七手八脚地把这个危重患者抬上救护
车,顾不上跟网吧老板多说,立即开始各种院前急救措施,一路不间断的心肺复苏,救护车呼啸着向着医院的方向疾驰。
院前急救在车上迅速进行:吸氧、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道、监测血压和呼吸……幸亏呼救现场离医院不远,这个晕倒待查的患者很快就被大家转运到急诊抢救室里。
患者无家属、无人跟随,随身斜跨一个女式背包,还有一张网吧老板交给石医生的身份证。应该就是这位患者的了,姓名:胡xx,女,36岁,女包里随身有一些现金,一张结婚证,患者情势危急,抢救过来的可能微乎其微。
事关重大,人
命关天。这名患者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非一个临床科室就能解决的。请示总值班后,医院拨打“110”报警电话。急救医生在“120”院前记录上及时
记录下主要病情:“排便时突发意识丧失20分钟”为代主诉,查体所见,意识丧失,四肢冰冷、口唇苍白,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约5mm,对光反射消失,颈软、呼
吸微弱,心音消失,四肢松软无力各种反射消失。初步诊断:猝死。
又是报称“晕倒待查”的猝死!经过8个多小时的抢救,历经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心脏电除颤……多重努力,终告不治。
国
内外有关数据表明,院前急救中通常只有15%到20%的患者需要标准系统的紧急医疗救治和监护,将近80%的患者只须简单的现场处理,即可转运到医院进行
相关处理。每次“120”呼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病情,谁都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急救场景是什么样的,是80%内,还是这15%〜20%之中?15%〜20%
的紧急医疗救治的需求与100%医生、护士到达现场显然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对于“120”急救站的急救队员来说,无论是哪场急救,我们都是全副武装,
严阵以待,即使遇上轻伤擦伤也要拿出十分的精气神来,把每一个呼救的伤患都要当成急危重症患者来对待,才能确保我们的院前急救任务万无一失。
我们用平静祥和的眼神,点燃生命的火星;我们用轻柔宽厚的手指,抚慰受伤的心灵;你把生命托付给我,是对我们的信任,生命的天空持久永恒,疾病无情,人间有爱。
(作者:张凤霞 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