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指南普遍认为,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功能和生存预后。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对此说法表示质疑。该研究表明,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昏迷者,低温治疗的临床预后并不优于常规体温治疗。
院外心脏骤停后收治重症监护室的昏迷患者的死亡率很高,且其中的幸存者也往往会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缺陷。早期的两个研究显示,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与标准治疗相比,低温治疗(32℃ 至34℃治疗12小时~24小时)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和生存率。
虽然循证医学证据的系统回顾研究支持这些指南的推荐,但有一些研究者认为需要更多的试验来确认或者否定目前的治疗策略。有学者质疑,低温治疗的疗效究竟是低温本身的作用,还是预防发热(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的作用,还不是非常清楚。此外,对于院外心脏骤停而昏迷的患者,能否达到最佳临床预后的目标温度尚未明确。
近日,瑞典赫尔辛堡医院的Nielsen N博士等组织了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两种不同低温(33℃或36℃)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昏迷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响。950例院外心脏骤停昏迷患者被随机分至33℃或36℃低温治疗组。主要终点是试验全程中的全因死亡。次要终点包括180天时,一系列不良神经系统功能以及死亡,由脑功能分类量表和改良Rankin量表评估。
最终,939例患者被纳入分析。结果显示,在试验结束时,33℃和36℃低温治疗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0%和48%(风险比=1.06)。在180天随访期内,33℃和36℃低温治疗组患者中死亡或者神经系统功能不良(次要终点)的发生率分别为54%和52%(风险比=1.02)。根据改良Rankin评分量表,两组的次要终点发生率均为52%(风险比=1.01)。在校正已知预后因素后,两组的预后仍然相当。
因此,该研究得出结论,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昏迷者,33℃低温治疗的临床预后并不优于36℃低温治疗。(作者:王敏骏)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69:2197-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