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科学研究
需要进行内部和外部的交流。这里所说的内部,是指科学家及其同行;外部,说的则是除了科学家及其所在体系的人士,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在人类的历史上,科
学的发展最初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论是科学家本身,还是他们开展科学研究的实验室,都以丰富而友好的形式,存在于普通大众中。
曾记否,证明自由落体运动的铁球、最早的电容器“莱顿瓶”、从富兰克林的风筝到避雷针,还有十多匹马一起拉的马德堡半球,这些伟大的科学研究与发现,最初的开展者都不一定是专业的科学家,而他们进行研究的场所,更是从比萨斜塔到城市郊区的广场。
这些人类在认识自然与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故事被广为流传,纷纷写进了教科书中,被全世界的青少年所学习。
那些科学史上的佳话
1、比萨斜塔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1590年,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伽利略同时抛下了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得出了“同时落地”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质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一千九百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2、马德堡半球实验
1654年5月8日,当时的马德堡市长奥托•冯•格里克在罗马帝国的雷根斯堡(今德国雷根斯堡)开展了一项科学实验——十六匹高头大马,在四个车夫的指挥下,费了很大力气,才拉开了两个直径约为37厘米的黄铜半球。这项研究在当时激起了当地市民的广泛热情,引得万人空巷。并非专业科学家的格里克市长以他对科学的热爱,花费4千英镑组织了这个闻名于世的实验,最终证实了真空的存在。
3、最早的电容器莱顿瓶
18世纪,荷兰莱顿大学的马森布洛克(Pieter van Musschenbroek)教授在做电学实验时,无意中把一个带电的钉子掉进了玻璃瓶里。本以为钉子上的电会很快消失,但过了一会儿,当他想把瓶子里的钉子取出时,手一碰到钉子,就有了被电击的感觉。这个物理学上的“意外之喜”, 成就了最初的电容器——莱顿瓶。
4、富兰克林的风筝
1752年,利用前述的莱顿瓶,伟大的政治家本杰明•富
兰克林在费城进行了举世轰动的电风筝实验。那是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将闪电中的大气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使其充电,由此证明了“闪电和静电
同一性”的设想。根据这一理论和他对尖端接地导体放电现象的发现,1750年,富兰克林提出了关于避雷针的建议,不仅防止了闪电所招致的严重危害,同时也
破除了迷信,揭示了自然力的真实本质。
科学变得高端
回顾这些历史,不禁令人莞尔。想想那些伟大而可爱的科学家,从市长到国家领袖,他们完全凭着对科学的热爱,开展了那么多有趣又意义深远的研究。科学,离老百姓似乎很近,人们都可以参与其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开始改变。先是分工越来越细,科学家成了一种高端职业,只有经历过特殊训练的人,才能在专业的实验室里开展研究。他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支持和企业资助,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弊端:科学与大众渐行渐远。
“科学”变成
了只有科学家才能参与的高端工作,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开始远离人们的视线,实验室在公众场合消失了。逐渐地,科学研究形成了一种内部交流的闭环形式,每个
学科的每个小分类都建立起独立的小圈子,只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进行沟通。科学期刊分门别类地建立起来,同行评议成了科学发展的主流模式,大众无从参与。
进入20世纪
以后,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的出现、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述局面,科学知识被传递给了公众。然而,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因为还隔着记
者和编辑的二次加工,他们的解读方式和关注角度决定了读者、听众和观众们所能看到的科学信息的内容。科学的传播,在这个阶段,过多地依赖于媒体。科研工作
者们和广大群众之间还是没有办法进行直接的及时沟通,信息仍然不对称。
科学的自媒体时代
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些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博客、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工具的出现,开启了“科学的2.0时代”。这些互联网工具迅速拉近了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距离,使得科学研究终于有机会回到其最初的本真,接了地气。
很多科学家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微博,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成千上万的关注者,相当于或者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的发行量和覆盖率。
科
研人员们可以在他们的新媒体平台上分享他们的概念、想法和数据,征集思路,开展调查和研究,获得反馈意见。在美国,研究人员与公众之间可以通过博客和博客
聚合网站,如scienceblogs、scilogs和美国科学博客等,相互接触。一些研究人员在社交网络很活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1诺贝尔物理
学奖获得者布莱恩•施密特,他由
于“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而获奖。他们的科研思路和研究过程可以在第一时间展示在网络上,不仅仅是以图文的形式,还可以有视频和音频。
这些丰富的表现形式,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科学研究直接面向普通大众,更方便了科学家与全世界各国同行之间的交流,极大提高了研究的沟通效率。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这样的公开也会带来其负面的作用,比如说科研思路的保密性和数据的滥用,都可能是潜在的风险。
但无论如何,
公共科学2.0时代的到来是值得欢欣鼓舞的,它拉近了科学家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这样的交流形式,甚至使出版机构成了可有可无的组织,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媒
体。通过点对点的传播,很容易带来信息的聚集和扩散、传播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每一个关注者、转发者和评论者都会聚集信息;另一方面,每一个转发者自身又
成为信息的发射点和扩散源。所以自媒体可以将聚集和扩散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导致信息在短时间内被放大。这样的新媒体平台,给了那些对科学感兴趣的普通人
以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甚至成为其关注某领域专家的机会。
在中国,不得不提的微信
在科学的自媒
体时代到来以后,国外的科学家通过博客、微博来分享和交流,中国的很多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也都纷纷开通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尤其是2006年以来,这些互联网
工具的使用引起了多次热烈的科学探讨,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情,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凡事都有两
面性,由于信息的大量发布和聚集,也会有伪科学信息出现,误导民众。这就需要有一些专业的科学工作者,承担起辨识和去伪存真的责任,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挑
选出来。因此,自媒体时代,并不是将传统媒体全面推翻,而是整合有意义的科学内容,采用不断进步的技术手段,通过更加便捷友好的方式,传递给大家。
就在许多人还
沉迷于博客、微博所带来的便利时,微信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即时通信工具的现有格局。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了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
免费应用程序,因为其可以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功能,迅速在国内外形成
星火燎原之势。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活跃用户2.5亿。
微信的“公众
号”功能是实现内容整合与发布的良好平台,由于其主要的终端是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因此可以方便读者随时随地查阅有意义的科学内容。我们的《康复•生命新
知》杂志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每个工作日发布4条信息,包括最前沿的医学进展、有争议的医学论点、有意思的医学话题和由医生们自己撰写的医学人文故事等内
容,已经有数千名医生读者。
一个有意义的“自媒体”案例
科学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端,更是接收端。当然,如果您本身就是有所专长的科学家,那么,这些平台更是为您提供了传播您的思想和学术成就的良好渠道。
正如风湿病学
专家黄烽教授,他所带领的团队开展了一项中国人群中有意义的研究,发表于风湿病学界最有影响力的《风湿病年鉴》(ARD)杂志,SCI影响因子达到
9.082,这已经是科学家内部交流的最高级别。然而,能看到ARD杂志的读者究竟能有多少?如何能让更多的医生同行和患者了解到这个信息,这是科学的自
媒体时代到来之前所无法做到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通过我们所建立起来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全媒体终端,这样一篇研究论文《阿达木单抗对中国强直性脊柱炎成年患者安全有效》(Ann Rheum Dis 2014;73:587-594)可以在五个平台同步发表,包括汇集数万名医生和患者网友的手牵手网站(www.91sqs.com)、上万名医生接收的彩信手机报、每天一次的“生命新知”微信公众号、“手牵手医学百科”(wiki.91sqs.com)的“强直性脊柱炎药物研究进展”和
您所看到的这本《康复•生命新知》杂志,从平面杂志、传统桌面网络、手机彩信到最新的移动客户端,读者群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风湿科医生以及其他学科的数
万名医生同行。大家不需要去订阅ARD杂志,就可以在网上看到、在手机上看到、在杂志上看到、在微信公众号上一键收藏,随时调出回顾,也可以转发、推荐给
自己的朋友们,这样一来,影响到的人就更加不可计数。
回到文章的最
初,那些科学史上的佳话我们记忆犹新,而当今的互联网技术更给科学传播插上了隐形的翅膀。科学的自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参与其中。通过选择关
注有意义、有价值的账号,我们都可以承担起科学信息传递的责任。这样,不需要成为精通所有领域的科学家,我们一样能参与到科学的探索和普及工作中来,一如
几个世纪以前的那些科学佳话。
(作者:贾玉华、白蕊)
参考文献:《Science》2013;34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