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豆素类抗凝剂(如醋硝香豆素和苯丙香豆素)在某些地区被频繁应用于预防房颤患者中风,以及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由于香豆素类抗凝药物治疗窗口较窄,并
且病人之间以及病人本身在药物需求剂量上有较大的差异,临床通常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测量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来评估药物抗凝作用。使用香豆素类药物进行抗凝治疗时,影响患者INR比值稳定性和用药剂量的因素包括:临床因素(身高、体重、年
龄、性别、合并用药、饮食等)和遗传因素(如凝血过程相关基因包括CYP2C9和VKORC1)。
既往观察性研
究提示,基因型指导可能增加醋硝香豆素片和苯丙香豆素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此,荷兰乌特列支大学的研究者开展了两项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对房颤或
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使用醋硝香豆素或苯丙香豆素进行初始抗凝治疗,依据患者临床因素和基因检测结果(凝血过程相关基因型CYP2C9和VKORC1)或仅仅
依据患者临床因素计算抗凝药物剂量,并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得出药物剂量的疗效和安全性。由于试验入组人数较低,因此研究者将两项试验合并后进行分析,对参加
试验10周以上的患者,评估比较患者初始抗凝治疗后12周内在INR目标治疗范围(2.0〜3.0)中的时间百分比。
结果显示,共
有548例患者参加试验(基因型指导组273例患者,对照组275患者),239例基因型指导组患者和245例对照组患者参加试验至少10周。基因型指导
组在INR目标治疗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61.6%,对照组为60.2%(P=0.52)。两组患者间出血或血栓事件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基因型指导组和对
照组患者在初始治疗后4周内在INR治疗范围中的时间百分比分别是52.8 %和47.5%(P=0.02)。
研究者认为,根据基因型指导制定的醋硝香豆素或苯丙香豆素的抗凝治疗剂量不能改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后12周内在INR治疗范围中的时间百分比。(作者:张莉)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69:2304-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