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个体差异以及对药物反应性的差异,对不同患者而言,药物的疗效与价格比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多数抗肿瘤药物价格昂贵,所以抗肿瘤治疗的效价比问题更为突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肿瘤研究所的学者们呼吁:政策制定者、药厂以及公众应该主动限制一些抗癌药物的价格;临床医生应该衡量药物的效价比,缩小用药范围,将药物应用于具有特异性药物作用靶点的患者,以控制不必要的治疗花费。
过去四年间,在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或生物制剂当中,平均12周疗程的费用超过2万美元的药物的比例超过90%,但这些药物最多只能延长两个月的生存期。例如,200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如果在普通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西妥昔单抗,只能多延长1.2个月的生存期,按照延长1年生命折算的话,平均一名患者需要花费80万美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此外,多数患者在用药期间伴有严重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往往只重视和强调延长生存期,并不重视患者的生存质量。
鉴于上述情况,NIH的学者们建议,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尽量不要盲目使用昂贵的药物,通过衡量生存收益来控制抗肿瘤药物的花费。如果条件允许,在抗肿瘤治疗之前应该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测,筛选出具有药物特异靶向作用分子的肿瘤患者,提高疗效。厂商也应该改进技术,降低药物的毒性和药品的价格,达到控制花费、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目的。(编译:方笋)
参考文献:《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09;101:1044-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