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社会
2009年12月号
医学进展
短视频
医生日记
医学里程碑

医务人员工作倦怠高发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什么是工作倦怠?

你是否有工作倦怠症呢?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工作倦怠,那么请先阅读以下内容,想一想你是否也有相同感受。每天下班和清晨起床时,我都感觉到非常疲劳”“我的工作太辛苦了”“参加工作以来,我变得越来越没有同情心、越来越冷漠”“我的工作就是不断重复,单调乏味”“我们单位有很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要求

上述就是工作倦怠的部分表现。工作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从业人员所体验到的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情感耗竭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的下降。如今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高发人群有物流/运输人员、教师、财务人员、医务工作者等等。

作为救死扶伤的一线工作者,医务人员每天要面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病情、形形色色的患者及家属,其承受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有研究表明,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本文将详细阐述医务人员工作倦怠高发的原因,所造成的后果以及相关对策,供医务工作者及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工作倦怠的表现

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表现为:1.工作热情消失:工作效率下降,做事敷衍。2.人际关系冷漠:对患者表现疏远、冷漠,往往尽量不予理睬,认为患者要求太多、太苛刻,难以满足;与同事、领导相处不融洽。3.压力巨大:科学的飞速前进和患者对医生的高期望要求等使得医务工作者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工作生活中还有来自领导、同事及家庭的压力等等。

国外一项荟萃分析显示:1984年至2001年间美国和加拿大医生的工作倦怠发生率超过60%。其中,46%80%为中、高度情感耗竭,22%93%为中、高度人格解体,16%79%为低、中度个人成就感降低。美国一项对119名妇产科医生的研究发现,工作倦怠率为91%56%高度情感耗竭,36%高度人格解体,21%低度个人成就感降低。一项纵向调查发现,高度工作倦怠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发生率从1989年的25.3%上升至1997年的38.1%JAMA 2004;291:633)。

国内一项针对256名医生的工作倦怠调查显示,我国医生的职业倦怠情况也较为普遍:81.2%的被调查医生有中、高度情感衰竭,其中将近一半(49.6%)被调查者为高度情感衰竭;66.4%为中、高度人格解体;76.2%为中、高度个人成就感降低。男医生在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方面显著高于女医生;低学历者的个人成就感低于高学历被调查者。未婚医生在人格解体方面显著高于已婚医生;低职称者在人格解体方面显著高于高职称者,个人成就感低于高职称者(《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5-16)。

工作倦怠的后果

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会影响到其自身健康和发展,比如睡眠障碍、高血压、心肌梗死、甚至自杀等,也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家庭矛盾增加、患者就诊满意度降低、医患纠纷增加、医务工作者流失等严重不良后果。

美国Mayo医学中心的Colin West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工作倦怠增加住院医师发生医疗差错的几率。West教授在诊所预备内科住院医师中展开了一项前瞻队列研究,受试者在2003年~2008年住院医师培训期间,每季度接受调查,了解是否出现倦怠、抑郁、嗜睡和疲劳,是否在过去3个月中出现重大医疗差错。380名参加该研究的住院医师中有139人(39%)在研究期间报告至少出现过一次严重医疗差错。医师的嗜睡、疲劳、倦怠、抑郁、生活质量评分降低与自我报告医疗差错显著相关(P<0.01)(JAMA 2009;302:1294-1300)。

工作倦怠的原因

工作倦怠原因可以分为社会因素、职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四大方面。

社会因素,比如患者对医生期望过高,认为医生应该了解最新医学发展,因此应该能够医治疑难杂症。很多患者不辞千辛万苦慕名求医,他们不容许医生有任何误诊、差错。另一方面,如此高技术、高风险、高付出的行业却没有得到相应高物质回报,有研究显示,中国医生的待遇甚至比非洲同行还要差。

由于每时每刻都有可能面临突发事件、紧急情况,医务人员要承受高负荷的工作,处理复杂的医患关系。若处理不当便会遭遇辱骂、人身攻击甚至法律纠纷等。医务人员时刻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随着工作量的上升、工作时间的不断延长、工作负荷日益加大,长年精力过度损耗,工作热忱便很容易逐渐消退,进而产生工作倦怠。

奖惩措施、工作氛围、学习资源等也会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若奖惩得当,工作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来自家人、同事和领导的支持会降低个人的情绪衰竭,虽然可能只有只言片语,但对于身心疲惫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却感到无比欣慰。

个人素质也与工作倦怠密切相关,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能够及时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乐观面对问题,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

如何改善工作倦怠

有效的预防措施要从社会、组织、个人等多方面进行干预。

合理的报酬能够激励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给予他们心理平衡,社会地位和尊严也会相应提高,医生自律性提高的同时,一些不良现象也会随之消失。经过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网络等不同形式的宣传,让公众对医务人员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摒弃社会上一些对医务人员的偏见和舆论,增加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医生的一天》《药师的一天》《我最难忘的病人》等就是这样一套增加医生和患者间互相了解、重新认识的医患和谐丛书。一经出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一篇篇文章体现了医生工作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广大读者通过医生亲笔写的文章零距离认识医生,在阅读文章时仿佛医生脱下庄严的白大褂,就像周围朋友、邻居一样和你说着他们生活工作中或难忘的一天,或难忘的一位病人。

医院可以鼓励医务人员多参加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等提升自我素质,提高专业技能的活动。在晋升职称、奖励等方面,力求公平公正公开。医院应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励体制、工作安排等,充分激发医务人员的潜能。

个人方面可以参加针对性课程、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等,从而改善医务人员自身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比如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Michael Krasner博士通过研究发现正念冥想positive meditation)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改善工作倦怠症状,进而提高临床医护质量,使医患双方收益。2007年~2008年间,70名纽约罗彻斯特地区的医生参加了Krasner博士开展的为期1年的正念冥想医学继续教育课程。正念冥想包括降低练习者对挑战性经历的反应;注意并体验自身想法、感受和身体感觉;有意识、认真地行事,避免机械式工作;尽量避免主观判断临床实践中的经历。研究者于计划实施之前、期间和之后的5个时间点(注册入学、首次课程和第2个月、12个月、15个月)对受试者进行了调查,使用专业评估工具(Maslach倦怠量表、医生同情心Jefferson量表、医生信念量表、情绪状态问卷和人格五大因素量表)了解受试医生的工作倦怠、同情心、整体情绪状态和人格因素是否有改善。研究者发现,在计划进行中和结束后,受试医生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状态显著提升,自我实现、活力、同情心以及心理社会信念增强。

医务人员是工作倦怠的高危群体,我国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情况也比较严重。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患纠纷、促进医患和谐。

(作者:陈凤清)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