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存在于人的口腔、肠道和阴道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缺陷时,会发生局部或全身播散性白色念珠菌感染。以往研究证实,Th1细胞在机体抵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一项发表于《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的研究显示,Th17细胞和IL-17参与抗白色念珠菌感染过程,并且其重要性远远大于Th1细胞。
研究者比较了Th1细胞和Th17细胞在口腔白色念珠菌病(oropharyngeal candidiasis,OPC)过程中作用的差异。Th17缺陷及IL-17受体(IL-17R)缺陷小鼠体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明显降低,出现了严重的OPC,而Th1缺陷小鼠没有发生严重感染,病变部位病原体数量也较前两种小鼠低。
研究者同时分析了不同表面受体的T细胞在OPC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过程中,αβT细胞及CD8+ T细胞较γδT细胞发挥了更加重要的黏膜免疫作用。微阵列分析及实时定量PCR显示,虽然正常小鼠在口腔接种白色念珠菌后没有出现OPC,但是其口腔黏膜内一些免疫相关基因如S100A8、CXCL2等表达增高,IL-17水平更是升高了3倍多;而IL-17R缺陷小鼠上述指标的升高幅度不甚明显,提示IL-17及IL-17R参与黏膜免疫反应。IL-22是一种由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发挥肠道和呼吸道黏膜免疫作用。用白色念珠菌感染IL-22和IL-17受体基因敲除小鼠,与后者相比,缺乏IL-22的小鼠只出现了轻度OPC,这说明在控制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过程中,IL-17比IL-22的作用更为重要。
唾液内含有富组蛋白5、β防御素等抗菌物质,具有重要的杀菌和抗感染作用。口腔内环境的稳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破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促进感染的发生,例如Th17缺陷小鼠唾液内β防御素水平及其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活性较正常小鼠明显降低,这就是诱发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临床上,OPC多发生于肿瘤化疗、HIV感染、婴幼儿及老年人等免疫功能低下者。本实验发现了Th17细胞及其所产生的IL-17在防止黏膜白色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临床抗真菌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径。(编译:方笋)
参考文献:《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2009;206:29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