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09年06月号
卷首语
医学进展
短视频
有争议的话题
网络与医学
医生日记
医学里程碑

助孕药物不增加患卵巢癌风险

有关助孕药物是否增加患卵巢癌风险一直存在争议,增加患卵巢癌风险的假设有二:一是药物导致的反复排卵,卵巢的反复破坏和修复可能导致DNA损失并引发癌变(持续排卵假说)。二是卵巢持续暴露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理论上增加卵巢癌发病风险。

丹麦研究者Jensen及其同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样本队列研究,结果发表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排除患者不孕以及口服避孕药造成的患卵巢癌风险增加,助孕药物不增加卵巢癌发病风险。对于未生育过的女性,连续10个周期以上助孕治疗也不增加卵巢癌发病风险。

该研究纳入19631998年丹麦不孕门诊的54362名不孕女性,就诊时平均年龄30岁(1655岁),给予促性腺释放激素、克罗米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四种助孕药物治疗,平均随访16,随访结束时平均年龄47岁(1881岁)。

随访期间, 54362名患者中发生浸润性卵巢上皮癌156例(其中使用助孕药物77例,49%),对照组(队列组中随机选取年龄、入组时间匹配的1241名)中有615例使用助孕药物,发生卵巢癌8例。四种助孕药物中,克罗米芬应用最多(研究组占37%,对照组占33%),其次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1%33%)、促性腺激素(17%15%)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10%9%);发生卵巢癌风险依次为1.14(RR= 1.14, 95% CI0.791.64)0.98(RR=0.89, 95% CI 0.621.29)0.83(RR= 0.83, 95% CI0.501.37) 0.80(RR=0.80, 95% CI 0.421.51)

该项研究涉及卵巢癌患者最多,是以往研究的3倍,结果显示助孕药物与卵巢癌风险无关,而且不受避孕药物的种类、治疗周期、随访时间或患者产次的影响。但在分析组织学类型时,发现使用克罗米芬的患者,尤其超过15年后,患严重卵巢癌风险增加了67%,因此,应用克罗米芬后不排除患卵巢癌的小风险可能。但是,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编译:赵伟红)

参考文献:《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9;338:b249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