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系指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缺血性心脏病。近20年来,由于加强监护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从30%左右降低至10%以下。但再梗死或多次梗死的患者增多,成为心肌梗死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响心肌梗死预后的因素较多。2009年3月,《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题为“影响心肌梗死预后的种族因素”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族因素对MI死亡率(心梗2年)、再住院率(心梗1年)、心绞痛发生率、生活质量(西雅图心绞痛生活质量评分: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分值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反之,生活质量越差)等的影响,研究对象为美国10所医院1849名心肌梗死患者,其中28%为黑人。
总体而言,黑人心梗患者的MI死亡率明显高于白人患者(19.9% vs 9.3%, P<0.001),心绞痛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白人患者(28.0% vs 17.8%, P<0.001)。黑人患者心梗后的生活质量也较白人患者差(SAQ 80.6 vs 85.9,P<0.001)。
去除患者个体相关影响因素后(如医疗保险和经济状况),同白人患者相比,黑人患者的心梗死亡率较高(hazard ratio,HR=1.29,95%CI:0.92~1.81),再住院率较低(HR=0.82,95%CI:0.66~1.02);黑人患者1年内发生心绞痛的可能性相对较高(OR=1.41,95%CI:1.03~1.94)。但是,心梗发生后,黑人和白人的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差别。
有趣的是,若剔除就诊场所的影响,黑人和白人心梗死亡率无明显差别。
研究认为,黑人心梗患者的总体预后较白人差;但是,若除外其他综合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就诊场所的影响,黑人和白人心梗死亡率、再住院率、生活质量等无明显差别。(编译:刘荣军)
参考文献:《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9;150:314-324